健康管理/健康 從餐桌上的選擇開始
|
| ||
在台灣,我們隨處可見的小吃攤、夜市,外帶熱湯時,店家把熱騰騰的湯汁,倒在塑膠袋裡,讓你回家慢慢享用,但是當我們吃下美味的同時,可能也把對身體有毒物質吃下去。中午用餐時間,上班族外出買食物回來吃,一碗麵或是湯,就用塑膠袋盛裝,熱熱的油湯就這樣下肚,令人擔心。
台灣號稱「塑膠王國」,國內曾有大學研究發現,國人每天攝取的塑化劑總量,每公斤體重就有33.4微克,原因就和日常飲食及器皿有關。 塑膠食品容器及包材,包括塑膠袋、保麗龍、瓶裝容器及保鮮膜等。各種材質的塑膠製品,其特性及耐高溫、耐酸鹼度、耐油脂及酒精等條件均不一。衛生福利部有訂定「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」,但是一般人或不具備相關知識,或不會花時間去查閱,因此,並沒有很有效的管理。 塑化劑溶出 毒素吃下肚 了解各種塑膠容器使用在何種食物包裝或盛裝,是每一位身在塑膠王國的國人,需要具備的常識,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完全不用任何塑膠相關製品,但是容易嗎?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,日前在一場論壇上首次證實,他的研究團隊發現塑化劑暴露與罹患乳癌有因果關係,且暴露量愈高、代謝塑化劑能力愈差者,罹癌風險達3.4倍。 陳建仁表示,根據統計,從1981年到2007年共26年間,台灣乳癌發生率增加4.7倍,特別是國內近年年輕病例大增,懷疑與塑化劑及環境荷爾蒙有關。這項研究是全球第一篇塑化劑與乳癌關聯性的報告,終於找到解釋,為什麼國內女性乳癌的發生率持續成長的重要原因。 最近,我們分析了過去四年、超過3,000筆,曾接受大腸鏡與乙狀結鏡檢測顧客的檢測資料,發現了「大腸息肉」發生率上升的驚人比例,以及年輕化的趨勢。我們發現超過95%民眾腸道有異常狀況 ,而異常中有三成以上可檢測出息肉。另外,從患有息肉的資料中分析,2010年49歲(含)以下患者約為五成,但2013年則上升達到約63%。 息肉常是大腸癌的前身,需視類型判斷是否可能轉為大腸癌。因此,發現息肉不一定都需要切除,但若是腺性息肉,則須儘速處理,以防轉變為大腸癌。醫學上建議民眾一定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,掌握腸道健康狀況。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,大腸癌已經連續六年蟬聯所有癌症發生的第一名。大腸癌初期無症狀,不但病人容易忽略,且糞便潛血檢測有可能會呈陰性反應,錯失治療良機。 大腸癌零期發現五年存活率為86%,到了四期後即剩12%,不只存活率跳躍式下降,且後期處理可能會在腹部用人工肛門,加上種種醫療相關費用,不只對身體與心理造成影響,同時加重經濟上的負擔。 大腸鏡與乙狀結腸鏡是檢測腸道健康的常見方式,但乙狀結腸鏡只能檢測到腸道前60公分,完整度低於可全腸道檢測的大腸鏡。息肉分為增生性與腺性息肉,只有腺性息肉會癌變,增生性息肉並不會轉變為大腸癌,目前已有技術可從大腸鏡中看出息肉屬性,若發現腺性息肉則建議切除,並定期追蹤。 值得注意的是,大腸癌雖好發於五、六十歲的長者,但因為飲食西化以及現代人常見混亂作息(包含睡眠、用餐、運動時間等)等原因,三、四十歲發病者變多,且較為年輕時發病,可能因為細胞較活躍的關係,讓癌化的進程比長者快,是一大隱憂。 生活習慣差 健康大隱憂 有一位顧客,從事體力勞動工作,不菸不酒,在四十多歲時罹患大腸癌。所以不應自認年輕,就疏忽大腸鏡的重要性。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,更需小心預防。如大腸鏡發現腺性息肉後,不馬上處理,難保是否近期就癌化,或割除後,不良習慣未改,如抽菸、熬夜、攝取過多紅肉等,依舊可能長出腺性息肉甚至轉為大腸癌。 醫學上早就指出,現代人的疾病問題,包括各式癌症,根源多出在營養失調和毒素累積兩大因素,而不管是營養失調或毒素累積,都和飲食息息相關,這是一個全民教育、醫學教育、健康政策及產業結構等的議題。 幾年前,因為考量健康因素,我請總務部門在同仁休息區安裝了專業蒸飯機,鼓勵同仁多帶便當,自己準備中餐,並使用玻璃或合格不鏽鋼便當,來搭配蒸飯機使用,我看到許多同仁都每天帶便當,使用蒸飯機,每天吃著自己所準備的健康食物,我很欣慰。 「健康,決定於餐桌上的選擇。」只要願意改變,只要願意落實健康飲食到生活中,其實,健康還是唾手可得的! (作者是哈佛健診健康管理事業董事長,本專欄隔周三刊登)
【2014/07/30 經濟日報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