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觀點/湯若望的競爭力
|
| ||
看到最近新聞就想到湯若望,其實唸中學時就知道湯若望的名字,後來40多年前在高雄服役時,偶去中山路林森路口的Adam Schall
Hall借書,才知道Adam Schall就是湯若望,也才有機會了解湯若望的生平,印象深刻。其後在職場中每遇同仁對前途焦慮時,我就常以湯若望的故事慰勉這些朋友。
說湯若望是傳奇性人物絕不為過。他出身德國科倫世家,獻身教會後請纓到中國傳教,明朝崇禎年間抵華,了解當時中國環境後,認為直接行銷教義,不易被接受,乃別闢蹊徑,潛心研究天文、曆法及火砲,藉預測天象的準確及鑄造火砲的技術,取得朝廷及百官信任,進行傳教工作。 崇禎17年(1644年)明朝內亂擴大,李自成殺入北京,卻也慕名與湯若望宴飲言歡。不久清兵入關,眼看20年來與明朝建立的關係付諸流水,湯若望卻趁滿清亟欲編纂曆書以證天命的心理,上疏乞奏順治皇帝要求指定當年8月1日日蝕之際,與大統曆、回回曆的官員一較高下,結果湯若望挾其較精密的儀器及數學知識,以致「西洋新法、一一吻合;大統回回兩法,俱差時刻」。 湯若望因此役聲名大起,受封為欽天監監正,官居五品,等同今日的氣象局局長。順治皇帝親政後,據說湯若望被封為一品官,深受信任,皇帝曾移駕湯若望住所24次之多,暢談天文、政治、宗教,雖終未能說服皇帝受洗,但已將其傳奇一生推向頂峰。 晚年湯若望與其他教會人士交惡,復受朝中反教大臣持續參奏,榮寵大減,後因中風於1666年過世。 湯若望雖然傳奇,但他與同仁在職場上的焦慮感有何干涉?過去在工作上常看到一些能力不錯的同仁,會因為主管他調、董總換人、或是同業併購等環境因素,而擔心本身的升遷或前途。有時三、五人聊天,益發憂心忡忡。 此時我常以湯若望為例,說明一介外籍傳教士,人生地不熟處在文化完全不同的國度,卻能在朝為官,且歷經明清不受改朝換代影響,均受皇帝信賴,連一度入京的闖王都要以禮相待,其原因固然與湯若望能洞觀局勢,縝密思考,精於布局的特質有關,但不能否認其所擁有的「奇技淫巧」也就是火砲、曆法的專業,以及基礎的數學、天文學,具有決定性的影響。 因為對當朝者言,曆法準確可證明上承天命,鐵砲準確能有效嚇阻外侮,皆有鞏固政權的意涵。「主管可能換人,併購也會常見,但只要你有專長,有競爭力,是皇帝要巴結你,而不是你去巴結皇帝」、「聽過皇上到大臣家24次嗎?專業及知識比後宮還具吸引力」,這都是過去我常對同仁講的另類勉勵。 看到媒體報導,近日因金融機構併購的傳聞不斷,甚至有些已經議決正在進行的案件,從業人員常擔憂日後工作的保障而要求保證僱用期間或不得裁員。 同仁有此憂慮是人情之常,但所提出的訴求卻顯得不夠宏觀或信心不足,與其以罷工相脅,不如要求每年一定時數的專長訓練;與其要求保障,不如自我強化專業。猶記初入職場時,主管常說:要人、要人,做一個被需「要」的「人」。 的確,有專業就會被需要,被需要就不會信心不足,就不會競爭力不足;湯若望的經驗如此,被併購銀行的員工亦復如此,對未來(包括中國因素、工作機會)感到焦慮的年輕人更是如此。 最後,湯若望的故事還有一項贈品:如果直接行銷教義難以破冰,就要先談些符合聽眾利益、引發聽眾興趣的話題,再迂迴進行。 (作者是總統府資政、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)
【2014/04/22 經濟日報】@
http://udn.com/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